什么可以充当信托财产什么可以充当信托财产保险
190
2025-05-15
海外网5月28日电
当地时间5月20日上午,首次访问巴西的中国总理李克强在里约热内卢州长陪同下,登上里约地铁4号线列车。这条线路被称为里约奥运专线,将服务于2016年8月举办的第31届夏季奥运会。
8个月前,该地铁列车还位于距离2万多公里之外的大洋彼岸——中国北车长春客车公司(下称“北车长客”)生产车间。历经3个月的海上漂泊之后,于1月28日抵达里约,2月上线运行。
2014年以来,“超级高铁推销员”李克强总理在出访中,向外方推荐中国高铁几乎成了必做功课。今年上半年,李克强总理40天内两次莅临中国北车,而且还登上同一款车。在“超级推销员”李克强的工作记录中,此类活动极为少见。
这一年多的频繁“出镜”,中国北车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代表,进入大众视野。
从3月5日中国北车发布公告称国资委原则同意“南北车合并”,到5月20日中国北车正式摘牌,南北车合并落地,中国北车的动态和后续走向更进一步受到市场的关注。
铁路机车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成功并走出去的一个典范,也是中国拥有不多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之一。而中国北车无疑是该行业的领军者。中国北车的这十年,为中国装备如何崛起提供了一个范本。
担任里约80%以上交通运输职能
这次李克强总理登上的 “中国制造”源于2012年的一批订单,北车长客以1.3亿美元中标里约4号线的15列(90辆)地铁车辆采购项目。
截至目前,共有64列出自北车长客的地铁列车和电动车组在里约热内卢上线运行,日载客量达68万人次。最后一列巴西“奥运地铁”也已于5月25日在北车长客下线,标志其为里约奥运会研制的15列地铁列车全部交付。
与此同时,部分即将抵达里约的地铁列车和电动车组正在北车长客生产车间被赶制。自2008年开始进入巴西轨道交通市场,北车长客在里约历次轨道交通车辆招标中全线胜出,和里约地铁公司、里约州交通厅签订了5个车辆供货合同,涉及金额53亿人民币,包括34列(204辆)地铁列车、100列(400辆)电动车组,承担里约超过80%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能。“预计到今年年底这些车辆全部会交付完毕,后续可能还有加车的项目。”北车长客海外业务部经理王怀丰说。
作为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北车”)的子公司,北车长客和里约轨道交通运输业的合作是中国北车海外拓展的一个缩影。
数据统计,2014年中国北车出口成交额30亿美元,比2013年增加68.6%。中国北车投资并购了澳大利亚太平洋铁路工程公司,投资新设了北车先锋(印度)电气公司、北车(美国)公司、北车车辆(南非)公司等,跨国化经营启程。
自1995年获得西亚217辆地铁车辆的销售合同后,中国北车的产品目前已经出口到六大洲共84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2013年4月出口法国罐车是中国轨道交通车辆首次出口欧美发达国家。2014年10月获得美国284辆地铁车辆订单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在美国面向全球的招标中首次胜出美国。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中国的高铁梦做了很多年,但起步后发展极快。从2008年的京津城际铁路之后,三年不到中国就有了近7000公里的高铁,接着铁路机车技术开始随着李克强总理走出国门。这一天仿佛突然就到来了,中国不仅一下子进入了高铁时代,铁路机车技术亦开始成为国家经济新名片。
在业内人士看来,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国家体制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
2004年,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铁路运输装备“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这一方向意义深刻,指出了动车组发展的三个阶段,也展开了铁路史上规模最大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
2008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其中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大量的资金和优惠政策向其倾斜。在这样的背景下,与铁路相关的客运机车制造,成为新的发展支点。
铁路行业的从业者们也确实享受到了国家政策带来的优越性。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新宁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透露,在国外,由于设备制造商、线路运营商截然分开,动车组研制过程中需要到线路上做试验,设备制造商就要去跟运营商协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协调上。在中国则要顺畅得多,有政府主管部门从中协调,白天铁路运营,晚上就可以见缝插针地在郑西、武广等线路上做试验。留出再创新的空间。
曾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的王勇平在接受采访时曾谈过这样一个细节:中国在引进别国先进技术的时候,与其他工业可能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不主张国内所有的厂家自行其是地跟人家去签合同,我们只有一个进口方,这个进口方就是铁道部。无论是日本、法国、加拿大,还是德国,要谈只能跟中国铁道部谈,而不是分别去和机车车辆生产企业谈。
技术创新的捷径
尽管如此,谁也不能否认,中国北车在短短几年内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努力。
据了解,中国北车是目前世界上惟一能研制不同类型、不同材质、不同制式、不同牵引方式的城市轨道交通制造商,被称可造“万国地铁”。
此前,中国北车在国内率先实现轨道交通三大核心技术即牵引、制动和网络控制系统(它们分别决定列车能否高性能地运动起来、能否安全平稳地停下来,以及指挥着列车的一举一动)的自主研发,使生产逼近百分百“中国创造”。
去年底,被称作“高铁之脑”的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由中国北车通过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的技术评审,获准批量装车,成为国内首个完全自主化并获准批量装车运行的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
“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的大风大浪中保持优势,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势头,唯有选择不断进取、不断创新。”谈及中国北车缘何一跃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中国北车集团公司总经理、股份公司董事长崔殿国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北车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从以自主创新为主,变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减少了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而这一提升使得原来的200至250公里时速达到了350公里及其以上——这是中国北车实现技术飞跃发展的关键。
但这一做法也使得海外舆论对中国高铁技术涉嫌抄袭的质疑挥之不去。
崔殿国表示,从50年代到现在,中国北车用的各种机车都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制造的,建立了独立完整的机车车辆工业制造体系。但走到了2000年之后,路径发生了变化,几年时间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我们从来不回避中国高铁的发展是吸收了人类共同创造的先进技术。有没有创新就是看你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没有提升,当提升超过一定度的时候,成功就属于你。”2010年时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的王勇平评价说。
从产品到“产品+服务”出口模式
技术并不是中国轨道交通的唯一致胜砝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席位,技术只是一个基础,更多地意味着严苛的个性化、定制性。
巴西尽管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中国北车董事长崔殿国表示“能够进去并不容易”,因为该市场“非常特殊”。1600毫米轨距宽于通常所用的1435毫米标准轨距;列车制造引用了很多国家的不同标准,如车体采取美国AAR标准属最高强度要求,焊接采取英国标准,接线采取法国标准……“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很难达到这样一个标准。”
北车长客海外业务部经理王怀丰说,服务里约的所有列车车厢内外都进行了特殊设计,比如针对一些地方治安不好的问题,车厢采用了不锈钢车体和防爆防炸的聚酯玻璃,使得列车具备了很强的抗击打能力;为适应湿热气候,列车加装“超强悍”空调,即使在室外50摄氏度持续高温炙烤下,车厢内依旧可以保持20-23摄氏度的气温;在设计上融入巴西文化元素。
欧美国家对市场的长期占有决定了中国企业进入市场时对于已有竞争规则的顺应。“因为人家已经占了先机,渠道、管理、甚至有一些游戏规则都是它们定的。还会遇到一些对中国的不理解,甚至政治偏见。”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荣泳霖曾说。
中国北车副总裁余卫平将美国波士顿地铁采购项目对合作方的要求程度形容为“顶级高”。据他介绍,从2010年开始,他们已经着手对美国市场的规则进行研究,从政府到社会和用户、从法律到金融,包括履行社会责任如扶持弱势群体,制定了一套详细策略。
余卫平谈到中国北车的成功案例时特别提到和南非的合作,即2014年中国北车获得南非铁路公司232台内燃机车的订单,这是中国内燃机车出口海外的最大单笔订单。他表示中国北车对用户跟踪了近5年,通过了各方面的磨合,使得对方对中国北车产品在国际上的应用业绩,中国北车的技术研究、管理和服务能力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认可,同时两国政府之间的友好关系营造了企业合作的和谐氛围。
“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走出去的困难。”余卫平说,产品“走出去”,需要用户认可企业的技术、性价比和服务;到技术的“走出去”,需要当地政府和社会都认可,技术才能够在当地形成产品并服务于当地;再到资本的“走出去”,需要企业本地化,能够为当地提供就业、税收等方面的增长,融入文化环境,履行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够从走出去到真正走进去,留下来。”
中国北车也正在实现从作为装备制造商的产品出口向作为综合服务提供商的“产品+服务”出口模式的突破。2013年9月,中国北车大连机车车辆公司与新西兰KiwiRail公司签署了8台内燃机车销售合同以及一台机车的维修协议。2015年,中国北车齐齐哈尔装备公司通过收购澳方50%股份方式在澳大利亚成立合资公司,专事铁路货车维修服务。余卫平表示,中国北车将提供全寿命周期、全天候、人力技术配件均到位的服务,进一步赢得市场。
前路漫漫
中国北车能走多远,还需要考验。
相比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真正代表中国装备顶尖技术的中国高铁出海的步伐相对迟缓,左右高铁项目的还有很多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不确定性较大。
截至目前,由中国企业承建的海外高铁项目仅有土耳其的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铁二期,但时速并未达250公里,不是真正意义的中国高铁输出。2014年11月,中国铁建与中国南车组成的联合体曾成功中标设计时速达300公里的墨西哥高铁项目,金额达37.5亿美元,但时隔4天,墨西哥因国内政治因素取消了中标,并计划重新招标。今年1月,墨方再次宣布,由于国际油价大跌,政府必须削减预算,原定招标的高铁项目将无限期搁置。
与南车的合并,或许会给中国北车的出海带来了新局面。这场被普遍看好的“联姻”,承担了探索央企出海的重担。
事实上,近年来,全球高铁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2013年,全球高铁市场只有1023亿美元的规模,2014年已经跃升至1120亿美元,预计到2019年,这一市场规模将高达1334亿美元。机会仍然摆在面前。
余卫平表示,中国北车正在围绕“一带一路”进行出口高速动车组的谋篇布局,已经与包括俄罗斯、泰国、马来西亚、土耳其在内的28个国家进行了沟通。
其中进展较快的是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莫斯科-喀山-叶卡捷琳堡”高铁莫斯科-喀山段项目。在不久前的5月12日,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其下属全资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俄罗斯莫斯科交通设计院、下诺夫哥罗德地铁设计院组成的联合体,中标该高铁建设项目的工程勘察、区域规划和地界测定方案编制以及设计文件编制,执行时间2015-2016年。媒体曾引用中国北车内部人士的话称“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铁出海可能会在这条高铁上实现突破,北车希望将用在哈大高铁上运营的高寒动车组出口到俄罗斯”。
余卫平认为,中车的重构方向将是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跨国经营、全球知名的高端企业。“我相信中车会为尽快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发挥先锋作用。”(孟珂 周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