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专项基金信托公益专项基金信托有哪些
44
2025-08-15
不知不觉,为时一个月左右的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已经进入四强赛,在广大球迷津津有味欣赏世界杯的精彩赛事的同时,也一定有意无意的发现了“中国制造”是本届世界杯不可或缺的一大元素。当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每场比赛必然出现在赛场广告滚动播出的“海信,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球迷们在关注比赛之余,既有对中国品牌的自豪感,也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海信究竟是个怎样的存在?这个自称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企业,到底有多强?
在今年10月份公布的A股上市公司财报中,海信第三季度营收325.11亿元,同比减少4.16%;实现归母净利润11.07亿元,同比增长76.8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51亿元,同比增长128.02%。尽管从营收上看有一定的下滑趋势,但净利润增长还是比较可观,尤其是靠彩电崛起的主业务,在家电行业困顿之下的大环境里,还能保持较好的利润增长,海信也属难能可贵。况且在第三季度财报公开后,当天的股价从11.69元\股,一路上涨到12.10元\股,截止收盘冲到14.47元,涨幅接近9%,电视行业龙头地位凸显,业绩也足够亮眼。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不断遍布世界各地,中国制造崛起见证的不仅是靠世界杯出圈的海信,也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企业超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然而,更令消费者关心的,依然是海信到底有多强?这个在世界杯广告上频频刷屏的品牌,实力如何?
海信视像,“世界第二,中国第一”的来源
当中国观众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都看到海信的巨幅广告后,不由自主会萌生一种疑问:4年前的海信只是“中国第一”,为何4年后的今天就敢自称“世界第二”?这是自我标榜的炒作,还是实至名归的进化,成功破圈?
事实上,答案当然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如今的海信,的确是在中国电视行业已经处于领跑地位,世界范围也只仅次于“全球第一”的三星。海信在国内市场拥有高端、中端、低端三种不同品牌全覆盖的电商厂商,其中的高端电视市场零售额占有率达到30.24%;在国际上则是连续四届赞助全球体育赛事,知名度也从原来的37%提升到了59%;2020年中国智能电视出货量为4480万台,而2024年预计将达到480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1.7%,在全球销量维度中,2022年前三季度三星电子以20.2%占据第一,其后为LG以12%位居第二、TCL以11.7%位列第三、海信以10.1%占据排在第四位,销售维度也是第四位,但海信的广告何以敢打出“世界第二”的口号呢?
这当然不是虚张声势,也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在10月份的出货量中,海信的确仅次于第一位的三星,超越了其他同行,这才有世界杯上那条醒目的广告位。其中不难理解的是,万达为了这条广告花费8亿,海信恐怕也只会高,不会低吧?没有足够的业绩底气,又哪来的“中国第一”?
海信不止“海信视像,”它还有哪些业务?
起源于1970年、并且在1978年靠电视机机出名的海信距今已有52年的历史,但它的业务却不止一个领域。今天的海信集团早在1997年就登陆了A股,名称也从海信电器更名为海信视像,但除了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手机、冰柜、环境电器、厨电等,都是它业务范围之内,还涉及到多媒体产业、家电产业、通信产业、信息系统产业、房地产产业、新兴服务业等。在12月9日的机构预测中,通过对海信2022年净利润值16.55亿元、同比增长45.48%的评估,海信最新的市值仅为195.36亿元,但在未来5——10年间,凭借高端芯片的升级和优势明显的竞争力,盈利和市值双双冲破千亿、盈利倍增皆有可能,要知道7年前的2015年,当时的海信市值已经逼近600亿。
回看2016年海信营收1003.31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净利润达到72.71亿元,而在近7年内市值一度跌入低谷,经过多年的精心布局和多领域发力,未来市值超越千亿也绝非空想。
结语
:一家靠传统家电成名的企业,在智能化转型的大潮中抓住机遇,广泛涉及到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多个“跨界”的业务,多维度布局、多领域战略发展,既有自己的原创品牌,也不乏一些成功的兼并和收购,全业态的产业结构逐渐清晰,基于核心技术的不断升级,才有今天在世界范围出圈和广泛的影响力。从另外一方面同样不难发现,正是5年投入70亿高端研发,才有海外占有率连续蝉联的海信,“中国第一”实至名归;“世界第二”也绝非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