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海螺入侵黑海!泛滥成灾成全民公敌,在国内却不够吃?-海螺收购多少水

Rose 0 2025-04-27

亚洲鲤鱼和亚洲虎虾让美国人花掉数十亿美元却仍然泛滥成灾,而中国脉红螺则让保加利亚 土耳其等黑海周边国家苦不堪言!是的,这种在中国被吃到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的海螺,在黑海已然成为一个“恶霸”。

脉红螺就是我们俗称的海螺

主要分布在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

,由于味道鲜美、价格也不贵,颇受中国消费者喜爱,每年都能为养殖户带来庞大的收入。随着捕捞量越来越大,已经有不少地区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40、50元一斤都是经常的事儿,甚至很多养殖户扩大了养殖规模,也依旧跟不上吃货们的速度。

脉红螺在中国被吃到需要人工养殖

但是在黑海,脉红螺那可就是不折不扣的“魔鬼”。因为当地人并不喜欢吃脉红螺,这根本就不在他们的食谱当中,这就导致他们无法像咱们一样,通过吃来限制脉红螺的种群数量。

脉红螺栖息地随生长阶段的变化而异。稚螺一般多生活在低潮线附近,当成螺壳长达到70毫米以上时将从低潮线附近,迁移到低潮线下数米水深处的泥沙底质或岩礁区的海底,潜入泥沙中捕食双壳贝类,恰好脉红螺经常与中国蛤蜊、菲律宾蛤仔和竹蛏等双壳贝类混栖在一起,更加方便捕食。

脉红螺是一种大型的经济螺类足部特别肥大,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脉红螺体内的化学成分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可以为医药制品、美容用品、营养保健品等提供原材料。也可用于制作分子探针、酶类以及农用化学品。

脉红螺体内含有丰富的多重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脂溶性维生素A、D、E,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缓和各种炎症,对皮肤烧伤有较好的疗效。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

脉红螺体内拥有一种结构独特的免疫活性血蓝蛋白,具有抗癌和抗寄生物的活性,有希望被开发成新的病毒、细菌甚至是癌症的抗体。

因为脉红螺大量摄食双壳贝类,导致某些经济型贝类大幅减产。我们不时能够看到渔民承受巨额损失的新闻,再加上由于脉红螺对具有相似生态位的当地物种,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曾一度被认为是有害物种,会对当地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消极影响。

脉红螺在黑海泛滥成灾 严重破坏生态

研究发现脉红螺对入侵地的生态平衡作用是多样性的。

脉红螺自然分布于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日本海、黄海、渤海以及东海等亚洲温带海域。从1940年开始脉红螺入侵到世界多个地区,早期脉红螺进入到黑海,随后到达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并最终到达亚德里亚海。1997年脉红螺出现在法国的布列塔尼海岸;1998年在美国切萨皮克湾发现脉红螺;1999年在乌拉圭和阿根廷的拉普拉塔河首次发现脉红螺。另外,在诺斯海以及新西兰都曾发现脉红螺。

到目前为止,已知

有5个可以繁殖地分布于非自然分布地的脉红螺居群存在。

由于脉红螺具有广温广盐性,以及食性较杂、生长迅速、生殖力强、缺少天敌等特点,因此能够轻松入侵到世界其他地区,不少被入侵地区都出现。同时,当前全球化的经济和人类活动,使得脉红螺拥有多种渠道进入世界各地。

比如北亚德里亚海的脉红螺倾向于捕食同为“入侵物种”的无经济价值的双壳贝类,从而有效抑制这种入侵贝类的种群数量,减缓对当地有经济价值的双壳贝类,造成的生存竞争压力,而且脉红螺还为切萨皮克湾的寄居蟹,提供了更大更舒适的空间,使其能够生长到前所未有的大小。换句话来讲:

脉红螺对入侵地的生态影响是复杂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相互交错,有利影响和有害影响并存,不可一概否认。

脉红螺正在吞食贝类

黑海为什么会被脉红螺入侵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中国脉红螺自己游过去或者是飘过去的,最根本原因其实很多人都想不到:

船舶排放压载水

在老马心中,压载水是物种入侵最常见的渠道。那么压载水又是什么呢?这是用来稳定船舶的海水,当船舶离岸时需要携带一定的压载水,所以便会在当地海域注入,因此在注入过程中就有可能吸入一定海洋生物,到达目的地之后压载水便要全部排除,躲藏在其中的海洋生物就这样随着海水被排放出去。如果恰好当地环境适宜,同时又没有天敌,那么物种入侵便开始了。

按照常理来说,一艘普通货船所携带的压载水就可以达到五六万吨。

据统计每年所运行的船舶,所承载的压载水就可以达到一百亿吨,而在其中所携带的生物更是达到了三四千种,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无异于是一场灾难。

截止到目前为止,因为船舶压载水所产生的物种入侵,便已经达到了五百种左右,

对于各个国家的航海事业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并且这种因为船舶排放压载水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正在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世界难题。

船舶排放压载水是物种入侵最常见的渠道

黑海环境比较特殊,气温非常适宜脉红螺生存和繁衍。这对于脉红螺来说几乎就是一个“天堂”,

每年的六到八月份是脉红螺的繁殖期

,虽然脉红螺每年只有一个产卵期,但雌螺在产卵期内会有多次交配和产卵,对于雌螺的产卵能力,目前尚无一致的看法。卵袋孵化及幼虫发育时间随温度的降低而延长,在水温25摄氏度条件下,卵袋孵化时间为15-27天,平均为22天。

换句话说:

每年黑海都会面临4-5次脉红螺快速增长时期,随着脉红螺的不断增加当地海域生态环境开始承受越来越大的挑战。

因为脉红螺的到来,当地海域原产的牡蛎几乎灭绝、贝类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就是因为脉红螺属于一种肉食性的动物,黑海原产的牡蛎几乎绝种,对当地双壳贝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可以说成为了全民公敌。

壳长小于10毫米的脉红螺,通过齿舌摩擦双壳贝类,破坏它们的甲壳、以及分泌物的化学腐蚀作用,在双壳贝类闭壳肌上方的位置打孔,食用隐藏在盔甲下的美味。壳长大于34毫米的脉红螺,通过包裹猎物并分泌粘液的方式,使猎物窒息而死并摄食之。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这些粘液很有可能含有一定的毒素。而壳长位于10-34毫米之间的脉红螺处于摄食方式的过渡时期,两种摄食方式交替使用。

脉红螺吃贝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另外,由于脉红螺摄食后常常在双壳贝类的贝壳边缘留下缺口,因此许多生物学家推断,比较强壮的脉红螺,也有可能通过破坏贝壳边缘使其破碎的方式,让贝壳无法紧闭,从而强行打开贝壳摄食。

浮游幼虫时期是脉红螺整个生活史中最为脆弱,死亡率最高的一个环节,也是其向其他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

同时,卵袋孵化时的外部条件,不仅对未孵化的幼虫产生影响,也可能会对孵化后的幼虫产生后续影响。因此,

卵袋的孵化和幼虫的生长发育是脉红螺扩散、自然种群恢复和人工苗种繁育研究中的关键阶段。

虽然中国脉红螺的确造成了很大的生态破坏,不过在老马看来,这也不失为一个“机遇”,当地人倒是可以趁此机会发展一下特色养殖业,将这些脉红螺出口到东亚地区,既能够赚取一定外汇,还能够挽救一下黑海生态环境,一石二鸟,岂不美哉。

ogp非接触式光学影像测量仪

影象测量仪

ogp测量仪测高度

测量光学仪器

上一篇: 【推荐】中国海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环境保护集团有限公司性质
下一篇: 【推荐】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7第一季度报告-大丰英茂糖业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