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中结账顺序t3记账和结账的顺序
159
2025-04-30
《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之后,由于政策层面对社会办中医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大面积经营的国医馆,还是小面积运营的中医诊所,发展都进入了井喷期。政策就是市场的风向标,而中医药市场发展的红利期,注定会为每一位中医药从业者提供诸多新机遇。
一提起中医馆,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古香古色的建筑,以及馆内装修处处刻意打造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以图文方式介绍历史的名中医、药材知识等。这些对于想开中医馆的店来说都不是难事,但若想让中医馆成名,难度很高。
传统的老字号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如上海的童涵春堂有200多年,杭州的胡庆余堂有140多年,因此,若想真正从事中医馆事业,就必须有一颗做百年老店的工匠之心,无论经历多少风吹雨打,都要持之以恒,保持品质的始终如一。
“十佳”中医馆中有传承至今300多年的北京同仁堂,也有开办不足1年的御庆堂国医馆。尽管年岁不同,但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追求都是目标一致,如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御庆堂的“遍访地道药材良药除病”和博杏霖中医馆的“用天良守住药材品质”。同仁堂传承的精髓不是名医,而是名药。换句话说,优质的中药材是中医馆的立馆之本,尤其是在中药材市场良莠不齐、“中医将毁于中药”等说法盛行的当下,对中药品质的坚守尤为重要。从资源上来看,名医是有限的,但并不等于没有名医就不能开办中医馆,在北京同仁堂、张仲景国医馆、普洱松茂中医馆等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中药生产体系在提供保障和支撑。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扶持政策的相继落地,中医馆的数量必然会随之大增,脱颖而出的中医馆是少数,更多要靠稳定供应优质的中药材赢得消费者。
中医馆的发展现状是一方面数量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普遍盈利能力不强,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好医生始终是稀缺资源。
医馆增加了这么多,但医生不可能一下子增加很多,现在有很多中医专家是被挖出来的,业务能力未必很强。总体来说,医生的数量和质量没有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二、恶性竞争。为了请到医生,中医馆给医生的薪酬越来越高,抢占医生所付出的筹码越来越大,形成恶性竞争。还有的企业会逐步提高挂号费 (挂号费基本都是给到医生的),如果提成和挂号费太高的话,对医馆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有的医馆为了留住医生给医生提成35个点,而有的医馆只给医生七八个点也照样可以正常运转,所以还是要靠积累,靠把医馆经营好来留住医生,不能一味地靠抬高提成。大家只要进入到这个行业当中,那么行业规矩就要大家一起来遵守,否则只会两败俱伤。大量的中医馆开出来,亏损率还是比较高的,可能有六成。尤其是最近这几年,很多其他行业的人跨界进入到了这个行业。总的来说,现在中医馆越来越难开了,盈利周期变长。
三、租金、人力成本巨大。稍微大一点的城市里,租金压力很大;而人力成本则更为显著。一家企业里,几年下来员工个人能力没有增长多少,但是薪酬还是得年年涨。
四、创新力、研究力不足。类似于桑葚膏这样的产品,可以作为中医馆的创新品。熬成膏,再经过调口感等环节,就可以作为黄金单品来操作 (当然限于政策还是需要为顾客量身定制,暂时不能直接销售)。但是,目前这个行业明显创新力不足,很多企业不去潜心研究组方,只是一味跟风,别人做三伏贴,就抄一个方子甚至从网上买三伏贴来卖,实际上不一定适宜当地人的体质。看到有人做桑葚膏,就全国都做桑葚膏,缺乏创新意识。
那么,对于大部分的中医馆而言,求大不现实,求专却是可行之道,在这方面,可以向固生堂中医会馆特色专科学习,如结合当地的医疗资源。在中医馆热潮的推动下,今后中医馆的数量必然会出现一个增长高潮,如果中医馆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将难以生存。
回顾中医会馆的成功之路,可以发现营销的作用至关重要。广为人知的有膏方节、健康专车等,较少人知道的有在电视上推出养生栏目、各种优惠卡等。中医会馆的营销不但是全方位的,而且做得很细致、很有耐心,如经常组织医生到社区开展义诊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义诊活动从不宣传推广中医馆的业务,而是在这些病患者有需求时,才告诉他们中医馆可以提供相关的医疗服务。当患者在中医馆得到良好的服务,回去后口碑相传,中医馆的品牌就慢慢树立起来了。又以健康专车为例,除了司机、医生,每辆车还配备了专职的营销人员。
但不要寄望于搞一两场大型营销活动就可以一炮打响,有些中医馆在开业时投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结果活动一结束客流也大幅度下降。这种价格战营销方式显然不适合做中医馆,中医馆的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远规划并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