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中途取消辅助核算用友t3取消辅助核算
145
2025-04-30
重庆中医药学院成立大会现场。李聪冲摄
6月30日,重庆中医药学院成立大会召开,学院将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首批设置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制药等6个本科专业,计划招收1200余名学生。
位于璧山的重庆中医药学院以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为基础,充分整合市中医院、市中药研究院和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等全市中医药教学科研资源而组建。是重庆直辖以来唯一新设置的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也是我市唯一的中医药高等院校。
重庆中医药学院的设立,有助于满足重庆中医药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重庆中医药学院的发展中,与全国性中医名校进行合作共建,不失为提高办学质量和全国位次的有效途径。
一、名校正看好和投身重庆发展
立志“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版图中争创新的地位”的新重庆建设,离不开国内外名校的大力支持。各大名校通过投身新重庆建设,实现着科研成果转化、多点化教育布局,与这座城市双向奔赴、携手共赢。
近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与高校共荣共生的城市,重庆在高等教育建设方面推进很快,但离全国高等教育头部城市尚有差距:一是本专科院校数重庆(72所),排在北京(92所)、武汉(83所)、广州(83所)之后,居全国第四;但重庆仅有28所本科院校,在各大城市中排名第13名,本科院校的数目亟待提升。
二是在校大学生数目重庆排名全国第5,但重庆却未跻身在学研究生数量超过10万人的7个城市之列,显示重庆在研究生数量方面有待提振。三是重庆双一流高校数量仅为两所(重庆大学、西南大学),数量在全国各大城市排名第12位,重庆在头部高校方面亟需发力。
为支撑科创中心、数字化变革、制造业升级等重点工作,重庆正通过集聚国内外名校资源来补齐教育和科创、人才短板。如近年来,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等经济功能区域的建设,吸引了国内外一些优质高教和科研资源的入驻、合作。
在两江协同创新区,50家国内外一流大学院所齐聚于此,2900余名高端科研人员在明月湖畔共同谱写创新篇章,组建院士团队25个,获批市级高端研发机构21个、市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2个。仅2022年,50家大学科研院所推出科研创新成果近300项,其中,19家院所、240个科研项目入围“2022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专项拟立项清单”,11家院所、28个科研项目入选“重庆市2022年度科研项目计划”。
西部(重庆)科学城近年来也在校地合作上取得不少进展,截止2022年底,西部(重庆)科学城已实施校地院地合作项目 44个,目前已投用项目 31个。在校地院地项目的示范带动下,科学城正朝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这一目标跑步前进。为深化校地院地合作,重庆高新区党群工作部积极主动上门,为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重点项目平台提供“金凤凰”人才入库服务和指导,面对面沟通人才情况、调研人才需求。
今年2月市委书记袁家军,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会见了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龙腾一行,是重庆校地合作新的里程碑。袁家军表示,北京理工大学历史悠久、科研实力雄厚,在重庆设立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为重庆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下一步深化合作奠定良好基础。在重庆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版图中争创新地位的大背景下,重庆正以昂扬的姿态邀请国内外高教资源集聚,助推新重庆建设。
二、可强化对中医药高教资源引入
据软科2023年全国医药类大学排行榜显示,中医药类大学排名靠前的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和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均排在了2023年全国医药类大学排行榜的前30名,是重庆进行共建中医药学院的重点合作院校。
同时,重庆中医药学院的自身发展上,也有与全国性中医院校进行合作的必要。
一是整合资源提升教学水平的需要。
2013年河北中医药学院与河北医学大学“分家”,再次恢复独立建制,到今年6月更名为河北中医药大学,经过整整十年时间才获得代表办学质量、社会声誉的“学院”向“大学”的升格,这还是在该校由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被作为河北省属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背景下。重庆中医药学院目前尚在初创阶段,引入更多资源特别是名校资源参与学校共建,是发展的重要动能。
二是摸索独立办学之路的需要。2001年重庆市中医学校整体并入重庆医科大学,组建了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2022年经教育部批准,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整合组建重庆中医药学院。这条从独立的中医学校并入综合性医科大学,再到独立设置的“分-合-分”的办学路径,除了与河北中医药大学类似外,还类似于原张仲景国医大学1993年并入南阳理工学院成为国医国药系,近年来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已经完成对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资源整合工作。
为了办好张仲景国医大学,南阳市还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为张仲景国医大学(筹建)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张仲景实验室(筹)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重庆中医药学院的发展,需要摸索中医类高校独立办学的规律,这离不开对全国中医名校顶级人脉资源的引入,以为重庆中医药学院的发展把脉指路。
下一步,重庆可在以下方面发力,推动重庆中医药学院建设。
一是推动重庆中医药学院成为重庆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药大学等均为地方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重庆可积极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接,争取重庆中医药学院成为局地共建高校。在共建中,争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项目、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并推动越来越多的学科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
二是引入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源,争取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西部校区。
中国中医科学院是中医药领域的“国家队”,也是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地”。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作为输出医院,依托南阳市中医院合作共建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与苏州市政府共同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和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重庆可争取将重庆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的西部校区,并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与重庆中医药学院、重庆市中医院共建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
三是引入中国中医药名校资源。
积极发挥重庆市中医院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重庆市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重庆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的优势,推动重庆市中医药学院与重庆市中医院开展深入合作,借势引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和科研、教学资源。
请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牵头,推动成都中医药大学、重庆中医药学院组建成渝地区中医药高等教育联盟,共同提升成渝地区中医药类高等教育办学和科研水平。积极推动成渝地区、长三角中医药高等教育联盟的合作,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并加大对东部地区国医资源、中医药教育家资源的“柔性引入”,提升重庆中医药学院的办学水平。